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: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,必须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、科技创新、现代金融、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,推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。”
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,银行业如何将科技创新渗透到自身转型发展的过程中,扎实服务于实体经济转型?
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开放日上这样强调:银行业要继续做好服务实体经济工作,努力支持银行业向实体经济倾斜,重点支持普惠金融、小微企业融资、“三农”融资、脱贫攻坚方面的融资。
如何“做好服务实体经济工作”?又“重点支持普惠金融、小微企业融资”?浙商银行行长刘晓春给出简短的答案:善用金融科技,提升普惠能力。
善用金融科技,向“科技引领”转型
近年来,金融科技为传统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,也激发了传统商业银行的转型和创新。在“Fintech”的浪潮中,浙商银行密切跟踪国内外金融科技的前沿领域,紧跟时代风向,陆续将区块链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、生物识别等众多“黑科技”从想象带入现实,实现了银行服务渠道和模式的转型升级。
16年底,浙商银行研发推出了银行业内首款集大数据解读、电子化签约、全线上操作于一体的“点易贷”产品。客户通过浙商银行小微钱铺APP在线递交申请后,后台系统根据申请表中提供的信息,自动抓取经营信息,根据大数据进行研判。1小时即可完成审批,广受草根创业者欢迎。目前已经推出了点易电商贷、点易光伏贷、点易商超贷等,至今已服务1800余家企业、发放贷款2亿多元。
今年8月,浙商银行再次推出业内首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企业“应收款链平台”,通过区块链技术将企业应收账款转化为电子支付结算和融资工具。在应收款链平台上,付款人签发、承兑、支付应收款,收款人可以随时使用应收款进行采购支付或转让融资,有效盘活上下游企业的应收账款,减少资金占压,降低融资成本,帮助企业“去杠杆、降成本、增效能”。目前正在进一步深化区块链对服务实体经济的探索与应用。
据介绍,浙商银行早在成立第三年便开始建立数据仓库,去年又建成大数据仓库平台,对行内的数据进行管理和积累,同时引入工商、舆情、海关、司法、征信、运营商等外部数据,增加平台数据丰富度。构建自助智能分析平台、互联网行为分析平台和大数据建模分析平台,全面为大数据助贷、精准营销、风险控制、决策支持等提供数据和平台支持。
十年坚守,探索普惠金融可持续之路
“普惠金融需要服务的对象有很多,小微企业、农民、城镇低收入人群等,普惠金融的目的是为这些群体造血,但普惠金融更需要平衡好商业可持续与社会责任的关系。”浙商银行刘晓春行长如是认为。
小微企业由于生命周期短、经营管理不规范,天然具有高风险特征,因此银行必须形成风险可控的规模经济,才能真正实现收益覆盖成本,风险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十分重要。。
浙商银行利用大数据技术应用在客户准入、反欺诈、客户关联关系识别、额度审批等具体环节,显著提高信贷处理准确性和处理效率。同时,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了风险管理系统、风险监测系统、非现场监测系统、反洗钱系统等风险防控系统,为贷款业务提供信贷风控、反欺诈等服务,提高风险管理的覆盖面和精准度。
作为银监会三家小微业务重点联系行之一,浙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始终保持中高速增长。截至2017今年6月末,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636亿,占同期各项贷款总量的30.8%,该比例占比位居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首位。已累计授信服务小微客户近15万户,累计发放贷款近6000亿元,不良率1.30%,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。
“腾云”而起,构建智慧银行体系
随着业务发展,特别是金融互联网业务场景下,对数据共享分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,传统的架构模式较难满足业务需求。为应对互联网金融或者说金融互联网应用场景下,高并发、高流量、访问的不确定性等业务需求,浙商银行选择建设了采用互联网分布式技术的“互联网云”平台。同时,与传统应用技术一脉相承、部署传统应用系统的“通用云”平台,构成了“双云”平台架构。基于互联网云平台,浙商银行推出了一系列金融科技解决方案。
“云”技术可以形象的比喻为把全部科技设备硬件装入到一个“池子”(资源池),这时每一个硬件设备不再是单独的个体,它们可以抽象看作一个个的“水分子”通过各种“作用力”连接在一起,就像液态化一样,每接入一个外部的应用系统视作该“池子”新增加一个阀门,阀门开启,池子中的资源就会流向该应用系统,并且按需供给,时时调控。这样,由于每个应用系统的使用高峰存在“错时”现象,所以实现了资源的整体调度,效率大大提高。
“互联网云和通用云共同组成的“双云”平台,能够提供高性能、高可用、低管理成本、可弹性扩展的技术基础设施,有力支持我行基于双核应用架构体系的智慧银行建设,最终实现支持对外输出服务能力的云战略。”浙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“未来,随着数字科技普惠的广泛推广运用,必将大大提高商业银行服务普惠金融的水平和能力,让小微金融模式的商业可持续更具有现实可实现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