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富台州网 >> 银行 >> 刷卡有礼 >> 文章内容

银行卡高价收购玄机:被疑当作诈骗账户或洗钱-银行卡,账户,洗钱

来源:台州理财网  作者:台州财主  日期:2009-07-27   [字体: ]

  最近,互联网、手机短信等充斥着收购银行借记卡的信息。收购银行卡的买家通过多种渠道发布收购信息,普通的借记卡35元-80元/张不等,开通网银的口令卡则为120余元/张。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,4大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的卡备受“青睐”。

  银行卡突然成了“有价商品”,且“市场需求”巨大。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“玄机”?

  信誓旦旦“不搞非法活动”

  导报记者近日在多家大型网络社区看到,有关收购和出售银行卡的信息大量散布其间,银行卡收售俨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地下市场。

  所谓收购银行卡,就是客户办了自己的银行卡,把卡和密码给对方,对方随之付费。有些买家还提出了具体“要求”:客户空闲不用的卡,没有任何交易记录的新卡最佳,“最好是已经开通网上银行的卡,并能提供办卡人姓名、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开户行精确名称。”

  23日,通过一个名叫“吴珉”的买家留下的联系方式,导报记者和吴珉进行了一番沟通。据其称,“收购银行卡用来申请广告联盟(一种网络广告中介平台),只是用来收汇款用,因为广告联盟一个银行账户只能申请一次。因此,要申请多个广告联盟,就需要很多个银行卡账户。”吴珉还强调说,“不会用来从事非法活动。”

  此外,吴珉称,经营网店也需要开设多个账户来炒作自己的卖家信用。

  调查中,导报记者获悉,谈及收购的目的时,很多银行卡买家的回答都和吴珉如出一辙。还有个别买家直言,自己收购卡之后用于转手倒卖。“因为这样的需求很多。比如有的人因为生意、业务等需要接受对方汇款、转账,或者进行消费、送礼,但又不想使用自己的真实身份去银行开卡,所以就买我们收购来的银行卡。”

  但是,导报记者咨询银行方面得知,很多商业银行并不限制个人开立银联借记卡的张数,因此,如果收卡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开多个银行账户的需要,大可不必绕弯路去买别人的借记卡,自己到银行柜台开卡就可以了。显然,一些买家大肆收购银行卡的举动,很可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。

  被疑当作诈骗账户或洗钱

  “卖”银行卡看似利润可观,收购银行卡的买家也一再声明不会用来从事非法活动,但是,济南齐鲁律师事务所张元鑫律师对此提醒说,个人银行卡具有强烈的人身属性,如果私下进行交易,并以牟取非法利益为目的,“即便办卡者毫不知情,买卖双方也都要承担连带法律责任,严重的会构成刑事犯罪。”

  农行山东省分行一位管理人士对导报记者分析,从收购银行卡的种类、涉及银行以及用途来看,网上收售银行卡很有可能用于诈骗,比如当作诈骗账户或洗钱之用,所谓“不搞非法活动”的承诺非常不可信。“目前,国家打击金融犯罪的力度非常大,以往犯罪分子冒用他人名义开立银行账户的门路基本被堵死,诈骗分子便想方设法诱惑持卡人转让银行卡,以便继续行骗。”

  不久前,有媒体报道称,一位七旬老太一天之内接到3个诈骗电话,上当后将10万元打入诈骗者的银行卡内。而在追查银行卡持有人信息时,警方发现,这些卡竟然是犯罪分子通过专人四处收购来的。办案民警表示,在打掉类似犯罪团伙时,都会缴获大量的银行卡。由此来看,目前通过各种渠道散布收购银行卡信息的买家,很多人可能充当了为犯罪分子提供银行卡的“二道贩子”,抑或本身就是犯罪者之一。

  此外,银行系统内人士分析,通过收购陌生人的银行卡,还可用于洗钱。即通过一系列隐秘的金融交易,通过多个账号逃避侦查并将资金转移。

  与诈骗、洗钱等担忧相似,福建一位网友则从当地人民银行发布的某月份“金融机构存款数据”中,嗅到“大幅增长出来的居民储蓄,或许就是藏着的‘热钱’。”这位网友呼吁,“希望有关部门留意这种现象”。

  银行成“稳定得利者”

  那么,为何4大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的卡备受买家“青睐”?

  据分析,为了安全,诈骗者都会选择ATM机取款。“由于这几家银行目前在国内的网点最多,加上有银联的支持,诈骗分子很容易在异地取走赃款。”

  值得一提的是,被犯罪分子利用转账的各银行,却因为跨行或异地取款的手续费,成为稳定的“得利者”。据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反诈骗专家金大志介绍,“犯罪团伙一般都会开设大量的银行卡,以便短时间内将大量资金分散取走,同时为了避免银行卡被冻结账户的风险,骗子使用银行卡大多数时候是一次性的,每张卡用后就会废掉。旧卡中的余额过少时,犯罪分子也懒得去转账。最终,这笔钱自然就归银行所有了。”

  而且,为了逃避追捕,这些人多采用异地取款或跨行取款,由此产生的手续费并不在少数,显然被银行“照单全收”。

  目前,各个银行暗地里都把开卡量(尤其是不能透支的借记卡)作为考核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,开卡对银行而言没有丝毫风险,但这使得银行的“实名制”审核形同虚设,也就给犯罪分子提供了犯罪必备工具。由此来看,银行卡在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,无疑也成了一把“双刃剑”。


分享按钮
相关评论


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关注我们或与我们取得联系 本站法律顾问:浙江海贸律师事务所
0576-88223776
kf@caifutz.com
Copyright ©财富台州网版权 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14490号